中国体操之乡----仙桃一步步迈向国际化
已有 999 次阅读2009-9-30 20:27
|个人分类:中国体操之乡|
仙桃这个只有150万人口的直管市,在国内外各项体操比赛中共取得101枚金牌、87枚银牌和114枚铜牌,连续三届奥运会的冠军从这里诞生,由此被外界称为体操的“冠军批发地”。这j是一块创造世界体育史奇迹的土地,体操运动正大踏步迈向国际化。
A。一个体育老师的野心:丁霞鹏组建体操班
1 971年6月,沔阳(沔阳县1985年改县建市易名仙桃)中学39岁的体育老师丁霞鹏,走进了校长办公室,希望下学期学校能开办个业余体操班。当时的仙桃人,许多根本就不了解体操。校长满怀狐疑,这个外表普通的老师,怎么会萌生这样的怪想法。经过几次争取后,学校终于同意
丁霞鹏可谓是“老谋深算”,没有学生,先让自已的两个孩子上,下一步把从武汉整体搬迁到这里的汉江船厂的子女招进来,“他们的父母思想开明些。”既无场地,又无器械,更无经验。丁霞鹏在学校操场西角落挖了个沙坑,铺上稻草,他的体操班就算正式成立了,虽然训练上基本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看见这些孩子跟着老师这样受罪,时任学校书记的左永发把个勤工俭学用过的猪圈借用:挖粪、填土、粉墙、铺稻草,他半开玩笑地对****们说:“我们要空手套白狼,搞点成绩出来”。
丁霞鹏体操班经过不懈努力,此后在省内虽取得了200多枚奖牌,而且在1990年的德黑兰国际跳水比赛上,他的****巩会江连夺3枚金牌,一时名声大噪。但丁霞鹏还是感到很不服气:能出世界跳水冠军,就能出世界体操冠军。此间,他和颜永平挖了不少“好苗子”:除了李大双、李小双外,他们在1983年发现了郑李辉,1985年5月,又将杨威选进启蒙班。
B。一个县委领导的支持:体操教育信心倍增
1972年,县委副书记李培斌了解办班事情后,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体操班。不想这一送还送成了风,县委机关不少干部也跟着把子女送了进来。
体操器械是进行体操训练的基本条件,为解燃眉之急,丁霞鹏找汉江船厂的工人,自制了单杠、双杠、吊环和高低杠、平衡木等几件简单的器材。第二年,丁霞鹏带着****参加荆州地区的体操比赛,****们的表演技惊四座,一举囊括了女子组和男子组两个第一。学校领导见体操班为校争了光,当即决定将学生饭厅的一半给体操班训练,这样体操训练就从猪圈搬进了饭厅,办学硬件上算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1978年春,仙桃体委拨款近5万元为体操班盖了个训练房后,丁霞鹏萌生了一个当时被人指责为“自负”的想法:“我能不能培养个世界冠军呢?”
C。一次意义深远的接送:培养世界冠军的梦想启航
1978年夏天,丁霞鹏完成了对他的体操事业意义深远的一接一送:接他初中的学生、刚从华师进修体操专业的颜永平担任助理教练,送****童德荣到省跳水队———前者成为他事业的接班人,后者实现了丁霞鹏的愿望,在1983年的国际跳水锦标赛上赢得了一块金牌。
痴迷于体操,奉献于体操。当时“个个像疯子一样迷上了体操,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为了训练好发掘出的这些“好苗子”,丁霞鹏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小女儿先后在武汉做了两次大手术,可身为父亲的他竟一次也没有去看过女儿。吃饭是定额指标,一个小学生每月定量是十几斤粮票,但由于运动量大,又处在长身体阶段,教练员和运动员常常吃不饱,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但为了备战1983年举办的全省体操比赛,教练员和队员们都练疯了,一日三餐都顾不上吃。”当时一名叫何红武的“小家伙”路过田径场的沙坑时,右脚踩上了埋在沙坑里的一颗钉子,小家伙痛得嚎啕大哭。颜永平教练连忙将他背到医院治疗。第二天就是比赛,正当颜永平与组委会商量取消何红武的自由体操比赛项目时,小家伙竟瞒着医院,一瘸一拐地到了比赛场地。令人感叹的是,除了自由体操没站稳外,小家伙的其他项目都很好地完成了,最终取得了少年组全能亚军。仙桃体操代表队在那次比赛上,掀起了一股夺金狂潮,共夺得9枚金牌,而“双胞胎”队员李小双、李大双的出色表现,让时任省体操队主教练的刘长胜大吃一惊,他断言:“不出十年,湖北体操将实现大突破!”
继杨威郑李辉之后,体校依然不断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目前输送到省队的14岁以下队员就有7人,随时等待国家队的挑选。
D。一块体操突破的金牌:仙桃体操开始集体发力,
1983年,童德荣的一块金牌,尽管让体操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体操队的条件依然相当艰苦。当时仅花了2600元买了6块海绵包和落地垫,器械紧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一起去“化缘”,写赞助信,向城区56个大单位散发,信发出去一周后,两人便骑着自行车到每个单位上门“讨”,整整跑了两个月,他们还真从36个单位筹集到现金6400元和钢管等部分材料。水泥厂赞助水泥两吨半,仙桃丝织厂奋战一个多星期,做了两个溜板、一副大肋木架等价值8800多元的器材。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体操器材基本满足了训练的需要,“成了正规军”。丁霞鹏培养体操冠军的梦想沉寂了十年后,终于累倒在教练台上,享年60岁。6个月后,他的****李小双获得自由体操金牌、男子团体亚军,在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一举成名,并成为中国体操男队的领军人物。
对仙桃体操史来说,1992年李小双的那枚金牌成了“爆破筒”,其后的几年里,丁霞鹏和颜永平等教练的门下****开始集体发力:1994年和1995年,李大双在世界体操团体锦标赛上两次夺得冠军;1996年,李小双在第26届奥运会上夺得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和团体、自由体操两项亚军;2000年,在第27届奥运会上,杨威和郑李辉夺得男子体操团体冠军,杨威还获得个人全能亚军。此外还涌现出了7位洲际冠军、8位国家级健将、17位一级运动员和54名优秀体操运动员。到现在,仙桃体操在国内外比赛中共取得金牌101枚、银牌87枚、铜牌114枚。从仙桃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和郑李辉等4名世界冠军。
新时期的仙桃体操,不管情况如何变,教练员、队员必须保持创业时那份吃苦精神,此外转变现有培养模式,走俱乐部之路,才能确保续写仙桃的体操神话
E。一次体操项目的投资:向全国打出体操金字招牌
仙桃体操发展迅猛,而办学条件依然十分艰苦、队员文化课非常薄弱,成为制约体操发展的瓶颈。“办体操靠个人力量只能维持几年,但要继续创造成绩,需要政府的帮助。”颜永平的直言不讳得到仙桃市体委和市政府的认同,“我们对体操的投入太迟了。”仙桃市委一位主要领导在一次考察回来后感叹说,“这块金字招牌在市场经济时代,太醒目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举全市之力投资体操项目。从1999年到2003年底,仙桃市共拿出了1亿元投资体操项目,这占去了这个城市一年近1/5的财政总收入,“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花血本办体操,仙桃市市委书记***心里有本账:“从小处讲,仙桃体操人才的培养将因这些高水准的专业场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对今后仙桃体操继续为国家作贡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大处着眼,如果仙桃被定为中国体操的大本营,那么它必将为世界瞩目,这给仙桃带来的商机将是无限的。所以这笔投资绝对划算。”
1999年,仙桃市政府对体操队一掷千金,拿出800万元建设体操场馆,建起了李小双体操学校———这意味着由丁霞鹏创办的业余体操班正式走上了体操专业路,并向全国打出了“体操牌”。在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投入下,投资上千万的体操广场建成,李小双体操学校完成了幼儿园、小学文化班、体操训练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拥有教职员工33人,专业体操教练员9人,并面向全国招生。
其实,在仙桃,你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人们浓浓的体操情结。对体操的热爱和自豪不仅写在每个仙桃人的脸上,更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
2000年2月,国家体操训练管理中心授予该市“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两块“金字招牌”。
F。一次国际体操的盛会:体操成为一个城市的节日
2004年10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体操节还将在仙桃拉开序幕。10日上午,随着省政协主席王生铁一声令下,数万仙桃市民与海内外400多名客商及俄罗斯、日本、罗马尼亚等7国体操运动员欢聚在仙桃市体操广场,载歌载舞,花车巡游,拉开首届中国仙桃国际体操节暨国际体操精英邀请赛的序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湖北省副省长蒋大国等领导出席开幕式。蒋大国在开幕式上说,此次节赛的成功举办,将对仙桃在新一轮发展中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及促进全省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节赛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省体育局协办,仙桃市政府承办。节赛本着“体操竞技、经贸唱戏”的原则,融体育、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示体操风采、体育精神和仙桃形象。节赛包括三大活动:一是体育活动。节赛邀请俄罗斯、日本、白俄罗斯、罗马尼亚等世界体操强国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前三名选手参加,中国国家队、雅典奥运原班人马亮相仙桃;二是文化活动。举行“相约中国仙桃体操之乡”大型歌会,彭丽媛、阎维文、汤灿等名演员登台献技;三是经贸活动。海内外400多名客商云集仙桃,举行经贸洽谈会,
霍尔金娜来了,龙永图来了。一位是倾国倾城的“体操皇后”,一位是蜚声四海的经济学家、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湖北仙桃,为霍尔金娜提供了告别体坛最后的舞台,而龙永图也是首次在县级市的讲坛上发表演讲。一个“最后”,一个“首次”,使为期两天的仙桃国际体操节魅力大增。
当体操成为一个城市的节日时,这座城市就找到了一张递给世界的名片。龙永图说:“煞费苦心地将体操作为国际化的切入点,充分体现了这个中部小城市的激情与创新。”